埃塞俄比亚全国电力普及率仅为30%左右。为应对用电难题,华坚正在建设变电站,预计明年建成投用,届时用电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再者是工人问题。工厂起步阶段,生产效率与中国工人差距大,造出的鞋子报废率高。为应对该问题,华坚只能在人才技能培养方面不断下功夫。
而令华坚备感痛苦的是,工厂经历了“无数次罢工”。在当地法律下,非紧急状况时工人的罢工行为受法律保护。即便遭遇罢工,公司也得按规给工人正常发基本工资。而罢工造成的未按时完成订单、为赶工期额外产生的运输费等损失,只能由企业承担。有时为赶工期,生产到一半的鞋子,还得用集装箱运回国内工厂加工。经过多方的努力与协调,目前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罢工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
在法律层面,华坚也吃过不少亏。当地员工法律维权意识强,十元钱的纠纷也会与企业对簿公堂。起初由于对当地法律不熟悉,华坚总是败诉。后来,公司逐渐积累了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雇用当地的法律顾问。
过去几年,多重客观因素让华坚“损失很大”:2020年,埃塞俄比亚爆发内部冲突,华坚的大客户——美国某鞋厂撤离该国,订单随之断流;疫情三年,业务又近乎停滞。
2023年初,张华荣前往埃塞俄比亚重建团队。为重获订单,华坚寻找与当地政府合作,生产工作鞋、军鞋等,逐步推动制造业复苏。
现在,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鞋厂,员工规模已从最高峰时的8000多人,降至不到2000人。
“我们现在是平台企业。”张华荣之女张芸琪说,她也是华坚副总裁、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总经理。她向介绍,目前入驻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的企业有20多家,主要是中国企业,未来5年内入驻的企业有望达到100家。
张芸琪认为,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最好要选择入驻工业园。“如果一个国家发生动荡,它的军队不一定能保护到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每一个民营企业的利益。如果你入驻的是一个工业园,里面可能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企业,那么当地政府就更有可能来保护大家。”
谈及华坚在非投资经验,张华荣强调“尊重国情,按非洲规律办事”,同时更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比如“做鞋子,哪里劳工便宜往哪里招”。他结合华坚实践进一步表示,企业出海非洲要秉持“用产业换资源”的理念,凭借产业技术等优势发展产业,合理利用当地资源;采取“用就业换市场”的方式,创造就业岗位,赢得当地支持;还需“用服务拓市场”,提供优质服务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
在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相处方面,华坚也做了诸多努力。比如,为当地修路、给养老院捐物资,工厂打的井免费供缺水的村民使用。“想在一个地方立足,就得解决当地的问题,让当地人因我们的到来生活变得更好。”张芸琪说道。
张华荣认为,过去多年间,中国企业所经历的贸易出海时代已过去,当下企业亟须进行转型升级,以此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而对于非洲产业发展前景,他看好粮食、能源和制造三大产业。
回想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这些年,张华荣说,华坚不仅在非洲实现了自身发展,也把工业文明带到了当地。“我们带过去共同商量和谐发展的模式,共建高效的工业文明平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