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典型的是“提存保管公证”。具体操作上,公证处会向借款人收取500元费用,其中150元作为公证服务费,剩余350元作为履约保证金由第三方托管。若借款人按时还款,保证金将全额返还;一旦违约,这笔资金将直接用于担保代偿。
与此同时,另一种“证据链存证公证”模式也进入助贷机构的视野。
一家公证机构人士李玉对表示,目前助贷机构还在关注一类“证据链存证公证”。这种模式下,公证处基于借款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签署的协议,对借贷交易行为产生的证据链在线上做存证。由通常会委托为其做存证服务的科技公司代收证据链保管费,每单每年在200~300元不等。
他对表示,这种模式从技术上来说,实现暂时是没有问题的。近年来部分公证处经过改制,按市场化运作,有意愿多揽业务来创收。此外,国内目前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保全机构业务相对完善,也可以通过“远程双录”的模式做业务。不过,目前尚未有助贷机构与其所在公证处开展实质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创新的公证模式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消费金融小额高频的特性与公证、司法资源的匹配度存在天然落差。“单个公证处很难承接海量业务,法院系统对小额批量案件也持审慎态度。”李玉表示,对于现在的行业生态而言,小规模试点没有问题,但如果要大规模应用,仍需突破系统性瓶颈。
其次是客诉风险的持续攀升。即便在保证金可退还的情况下,强制收取的公证费用仍可能推高综合成本,触碰24%的监管红线。
于非透露,行业客诉量年增速已超50%,严重影响机构回款数据和利润表现。如何缓解金融纠纷矛盾已经成为未来发力的一个关键,也成为合规整改方案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现在机构整改的方案都是复合型方案,不只考虑权益、公证维度上的合规设计,也可能在贷后环节引入一些司法调解模式。
最后,最根本的挑战在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将综合成本压缩至24%以内,意味着机构要放弃原有“双融担”模式下24%~36%的利润空间。
“以往的双融担模式下,如果用户没有逾期,融资担保费就会全部变成银行和助贷平台的利润。因此,24%~36%的产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大。”一名业内人士对表示,对于一些中小机构而言,做这种改造,后续的利润空间也不足。
随着整改大限临近,助贷行业的转型路径正逐渐明朗。调研发现,市场正经历从试探性调整到实质性转变的关键转折。
初期,多数中小机构采取“新瓶装旧酒”策略,通过简单叠加权益、公证或保险等方式,将原有36%+利率产品包装成合规形态。但近期监管态势趋严,针对这类“伪创新”的专项摸排持续加码,倒逼机构重新审视转型方案。
“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一名助贷机构人士透露,头部机构正紧急评估业务损失规模及风险传导路径。目前业内仍然认为监管不会“一刀切”,而是需要一个更稳妥的合规转型方案。比如,充分考量保证权益的实际价值、要求不与借款强关联、控制客诉率等。
于非认为,当前行业36%+利率产品的资产规模占比仍超五成,若采取“急刹车”式整改恐将引发连锁反应。他认为更可行的路径是,以金融科技为驱动,推动业务模式的系统性重构,绝非采取简单的合规包装,而是需要从产品设计、风控体系到运营流程进行全方位深度改造。
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