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告诉,今年展会上的人形机器人虽然还是简单分拣物料,但它背后的技术原理可能与一年前两年前完全不同。
“过去是以小模型驱动的一个技术,现在我们都是换成以规模化数据集然后计算智能驱动,今年我们的机器人已经能够达到厘米级的作业了。虽然还进不了工厂,但是能给无人超市售货了,接下去数据收集的过程一旦打通,就要深化高精度的传感器。”他解释。
而在世博展览馆一楼核心“WAIC里”主题街区,机器人化身老上海里弄中的技能主角,在文艺站、修理铺、小吃街等场景中,完成打鼓、书法、煮串、剥蛋等高精度操作,呈现复杂任务背后的认知智能、运动智能和交互智能。其中,银河通用的小卖部场景成为诸多人驻足的点位。该展台负责人对介绍,在商业零售领域,银河通用在自主展区搭建了1:1还原的真实商超场景,由银河通用机器人Galbot进行全天候值守,为与会嘉宾、观众进行展示。
任玉明/摄
金叶子/摄
展馆中最为火爆的参展企业之一——智元机器人,今年其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与旗下人形机器人灵犀X2在WAIC2025主论坛上进行对话。现场,彭志辉通过灵犀X2正式发布“智元灵渠OS”开源计划——这是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旨在推动当前机器人系统生态融合、具身智能新技术突破。
在启明创投主办的2025WAIC“启明创投·创业与投资论坛——创业投资开启AI技术与应用共振周期”上,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发布的十大展望之一,就有关具身智能。该展望称,具身机器人将率先在拣选、搬运、组装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积累大量机器人第一视角数据与带触觉的操作数据,构建“模型—本体—场景数据”的闭环飞轮。这一飞轮将驱动模型能力迭代,最终推动通用机器人迈向大规模落地。
尽管关于人形机器人的火爆从资本端火到了日常展览,但应用落地仍面临挑战。
在“具身智能: 从科学走向产业的探索与创新”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劼说,具身智能是现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机遇和重要的抓手。在未来具身智能成熟以后,能够使智能更加泛化,对物理世界理解得更深刻,能够更主动去规划一些动作和功能,使机器人的大脑成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能够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所以说具身智能对未来机器人产业,对未来人工智能落地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虽然看到具身智能现在还在产业初创阶段,但是它的未来非常可期,未来对各行各业来说智能跟物理世界的交融能够更好地融合、更方便地融合,对各行各业都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冲击。”刘劼说。
而业界围绕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也有不同的声音。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鹤在WAIC大会期间“光源人工智能产业融合论坛”现场说,他们坚持以合成数据为主导、真实数据为辅的方案,让具身数据成本可控,推动大规模的泛化。对于行业内的“泡沫说”,他认为,任何一个行业兴起时候的泡沫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是真正的金子。“目前更关心的是如何把技术快速跟产业结合,在资本推动下,能实现具身第一个大规模的批量的商业模式。”
对于人形机器人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技术路线存在的争议,在江磊看来,两者需要互为补充。
“我的观点是,真机跟仿真数据是同样重要的一件事,而且理论上线,大量的扩充是通过仿真来完成的,而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实都是空白。光说仿真好实体不行,真机采集重要仿真不行,我觉得都是片面的,应该还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软硬一体化的产业。”江磊说。
而对于人形机器人接下来的时间表,江磊称,未来3~5年随着他们的数据生产,应该就能达到毫米级的作业进度,甚至进入到亚毫米级。“机器人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属性,但我觉得这不是重点,还是希望机器人能跑能跳,还要能生产交互,这样才能进入到家庭,这个可能还是需要5~10年。”
七三
小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