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迈入法治化新阶段:近日,在8月1日举行的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其中明确,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应当发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创新优势,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同时提出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等基本原则。
为了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黄红表示,上海将强化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总平台、总链长”作用,拓展长三角实验室创新合作网络,提升重大高能级平台原始创新能力和策源力;深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未来网络等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跨区域开放共享;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国创中心功能定位,支撑推动长三角重点产业发展。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谭海斌表示,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接下来将打造量子信息、深空探测、聚变能源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推动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协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实体化运作,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开放共享。
在培育长三角发展新动能上,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关键词。
此次黄红提出,上海将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区域在创新要素流动共享、产业创新协同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张少华表示,江苏将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长三角重点产业领域,与沪浙皖科技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长三角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同时支持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及全国重点实验室等跨区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发挥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和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作用,打造高能级实验室矩阵。
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楼学军说,浙江将发挥智能计算、脑机融合等技术优势及数字经济产业优势,融入共建长三角实验室体系。
科技创新,人才从来是第一要素。
张少华表示,江苏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三项改革”,加强与一市两省科技人才支持政策的协同,推进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资质跨区域互认,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谭海斌也提出,安徽将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仪器等跨区域开放共享。促进人才共育共引共用,联合培养博士后、卓越工程师,推动建立人才评价标准互认机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深化国际创新合作,联合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争取牵头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支持各市布局海外研发中心和离岸孵化器。
集聚科创产业、吸引并留住人才,创新的生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也必不可少。
为进一步打造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