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宣发逻辑来看,一部电影的宣发须通过“认知覆盖”“兴趣激发”“最终选择”三个环节才能完成购票转化。如今,宣发周期不断压缩、短平台强势介入,每个环节都在被极限压缩。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更有效完成转化?
由
宣发渠道上,新时代“流量王”短强势参与到电影宣发环节,除了往年已有的直播售票外,增加了主题定制砍价、助力主创红包、KOL主题观影场等,以更为灵活丰富的电商活动替代单一票补。除此之外,微博热搜、抖音热榜也成为电影营销的重要载体。
影院方面,规模平稳趋缓,头部影投公司主要通过强化降本增效、创新经营模式、开展线上业务、加大升级改造、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管理等,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2022年,多部重量级国产影片在映前很短的时间才宣布定档,被业内称为“极限定档”,最短的从定档到上映只有三天半。
和2021年过亿影片宣发天数相比,5亿~10亿以上高票房量级影片的宣发周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压缩,而1亿~5亿低量级影片宣发周期反而有一周时间的增加。数据显示,“极限定档”对“5亿+”中等体量影片影响较大,造成“想看峰值”提前、定档退后的“倒挂”现象,直接表现为影片首周末产出不及预期。
近两年,等多部大片在临近上映时采用大规模点映的方式提升热度,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也有部分影片进行由小到中等规模或多次中等规模的点映,如等,该类影片通常本体质量上乘,或因题材受限,较难短期内快速引发广泛人群的观影兴趣。
随着映前宣发时间缩短,“映后宣发”成为宣发重点,影片放映周期不断拉长。从年初的到年中的,上映时间均达3个月以上。给口碑影片留下更多的放映空间,让映后放映空间显得更为充足。
片方、影院对短平台的依赖提升,平台对电影宣传、购票的卷入程度也越来越深。今年出现了专门的直播间售票、大力投放电影优惠券等动作,用更为丰富的玩法替代以往单一票补的营销模式。微博热搜、抖音热榜等也是影片宣传经常用到的宣传工具。
今年影院与去年规模相当,截至目前,新建影院六百余家,同比下滑 25.3%。同时,2022 年预计闭店五百至七百家,新建影院数量与闭店数量相当。
影城累计停业70.5万天
今年,累计受疫情影响停业影城达1.14万家,占比超过九成。累计停业天数70.5万天,约占全国影城营业总天数的20%。从档期看,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等重点档期间停业率均超过20%。
春节档开始,电影票价高涨就成为热议话题。统计显示,今年票房的5%直接由票价提升拉动。票价提升重要原因之一是片方提价,今年重点影片的最低发行票价提升明显。
但从平均单日单座票房上看,仅为11.2元,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9.6%。影院上座率仅为6.2%,比去年同期下滑 23.8%。
2022年,受疫情叠加影响,一线城市票占加速下滑,五线城市停业影响仅次于一线城市,但票占依旧比去年提升了6%。从重点票仓城市看,南京前进一名,跻身票房TOP10名单,西安落榜前十。上海、深圳、成都下滑1个名次,北京升至第一,广州提升2个名次升至第三。此外,今年保定、淮安、泰州等城市跻身票房TOP50。
上半年仅博纳影业实现盈利
从典型上市公司看,今年上半年,仅有博纳影业营收同比正增长且实现盈利,但主要归功于影片收入,博纳影院总票房也同比下滑了24%。从营收看,降幅最大的是上海电影、中国电影、横店影视,亏损最大的是万达电影、文投控股、金逸影视。
今年,影院行业继续承压,当前头部影投公司主要通过强化降本增效、创新经营模式、开展线上业务、加大升级改造等方面谋求发展。此外,影投公司也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