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背后的操作策略是,理财公司通过代销机构配置货币基金作为资管产品底层资产时,利用资金结算的时间差实现额外收益。
例如,按照交易规则,理财公司在T日通过代销渠道购买货币基金,资金首先会进入代销机构的托管账户,在T+2进入基金账户。如果在周四购买,资金在下周一才会进入基金账户,其间会在代销机构的托管账户停留4天。资金在代销机构托管账户停留的时间内,会产生相应的银行活期利息,该笔利息归代销机构。代销机构则将这笔利息作为货基收益的一部分补贴给理财公司,增厚理财公司的收益。
在实际操作中,如理财公司、代销机构达成默契,反复频繁利用4天窗口期,可形成一笔可观的资金沉淀。这也是部分理财子“货币增强策略”能稳定提高收益率的秘诀。
李毅告诉,这种操作手法能稳定。
也有银行理财子推出定制化产品,在维持市场收益率的基础上降低波动。一家股份行华南某分行客户经理告诉,近期该分行针对部分客户推出定制化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回撤更小,“就是同类型理财都在亏钱的情况下,这种产品亏得会少。”
该理财经理解释称,这类产品底层的债券通常是可以当天买卖,通过灵活的仓位调整来控制净值波动。
银行理财市场“内卷”背后,折射出深刻的市场环境变迁。
理财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资金正加速从银行体系流向理财产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5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单月增加1.18万亿元,创下近十年同期最高纪录。中信证券研报显示,5月末,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3400亿元至31.6万亿元。
“存款利率下调后,居民以及部分企业可能将活期存款进一步转向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等广义基金,直接推动了非银存款的大幅增长。”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称。
在市场扩容的同时,优质资产供给却呈现收缩态势。多位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向透露,近期理财产品底层资产收益率下行趋势明显,“资产荒”局面还将持续。目前同业存单、高评级信用债、可转债等资产都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这种供需矛盾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承压,也促使各机构在产品和营销端持续创新。”一位理财子投研人士表示,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微小的收益优势就可能成为决定资金流向的关键因素。
不过,业内也在关注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
例如,在市场激烈竞争中,部分机构采取了上述颇具争议的“贴息”操作。“这种‘贴息’并非代销机构自掏腰包,而是将其从托管机构获得的活期存款利息转给客户以换取规模增长,实际上损害了其他持有人的利益。”一名理财子投研人士对解释,要实现最高收益,必须严格执行“周四买入、下周三赎回”的循环操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客户资金实际仅停留在基金托管账户3天,但可以获得6天的货基收益。多出来的3天收益,实质上是从其他货基投资者应得的投资收益中分割出来的。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这种操作形成规模效应时,可能引发市场集中申赎的流动性风险。
浮动费率模式作为另一种创新尝试,也正在接受市场检验。张翘楚认为,浮动管理费的推出,有助于理财公司在产品业绩好时获得更高收益,可以更好地平衡营收波动性,让收入但他同时强调,这种创新对理财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短期内部分理财公司在投资管理方面或将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二,理财公司或将面临投资者教育难度加大的挑战。由于浮动管理费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收费模式,部分投资者可能对其理解不够深入,理财公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解释浮动管理费的计算方式、投资策略以及风险特征等,帮助更好地理解产品,避免因投资者误解而引发的投诉和纠纷。
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