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技 >

深度|国产减重药“上市潮”闸门打开,跨国巨头如何应对

标签: 日期:2025-07-06 18:38来源:未知作者:admin
健康、京东健康等国内互联网平台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希望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整合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在减重的同时,预防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 目前已经上市的包括司美格鲁肽、替

  健康、京东健康等国内互联网平台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希望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整合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在减重的同时,预防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

  目前已经上市的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以及玛仕度肽在内的GLP-1类减重药均为注射液。尽管目前的注射已经基本可以做到无痛注射,但对于一部分患者而言,这种操作毕竟比较繁琐。这也给未来口服减重药创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需求。

  跨国巨头在口服小分子减重药的开发方面暂时领先。相比目前的注射减重药而言,口服减重药的生产工艺更简单,而且不需要冷藏,这可能意味着全球范围内能够更广泛地获得减重药物。

  在上个月举行的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上,礼来公布了一项新型口服减重药3期临床数据,每日一次口服的小分子GLP-1RA药物orforglipron最高剂量组在第40周时实现平均体重减轻近8%,与安慰剂相比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的减重。

  诺和诺德也在积极推进口服版司美格鲁肽减重药的研发。该公司表示,如果口服版司美格鲁肽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它将成为首个实现两位数百分比减重效果的口服GLP-1类药物。根据此前一项三期临床研究,口服司美格鲁肽组受试者的体重下降了13.6%,而安慰剂组这一比例为2.2%。口服版司美格鲁肽降糖适应症已于今年年初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在中国上市。

  在国内,恒瑞医药、诚益生物、华东医药、甘李药业、翰森制药等也都已布局了口服小分子GLP-1减重药,这些药物中大部分都已经以对外授权的方式与跨国巨头签署了合作协议,买方包括阿斯利康、默沙东等。

  目前的减重药还存在另一个重大的副作用,就是肌肉和脂肪通常会一起减掉,而且肌肉损失甚至更多。在一项司美格鲁肽减重药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减轻的体重当中,有40%的重量减少来自脂肪以外的质量,这当中包括很大一部分的肌肉。

  有内分泌专家称,接受GLP-1药物治疗的患者,肌肉流失速度远快于通过饮食或运动减肥的人群,这导致潜在的骨折风险、心血管风险增加等各种健康问题。

  如何帮助患者在减重的同时长出肌肉成为药企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难关。目前,包括礼来、罗氏、再生元在内的药企正在针对与保持肌肉以及肌肉生长相关的蛋白质为靶点开发新型减重药。

  据统计,这些新药中约有一半针对与肌肉生长相关的肌生长抑制素蛋白,另有一些针对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蛋白质激活素。肌生长抑制素药物有助于肌肉生长和减少脂肪,它们最初是为治疗神经肌肉疾病而开发的,例如脊髓性肌萎缩症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在上个月的ADA大会上,礼来的肌肉质量保护药物bimagrumab中期研究数据公布,在用药48周时,患者的体脂减少达42.2%;单独用药时超过90%的体重下降归因于脂肪的减少;最高剂量联合用药显示减重可达20%,且基本保持了肌肉质量和功能性力量。

  礼来还在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来凯医药合作开发类似的药物,但这些潜在药物距离可能获得监管批准仍有几年的时间。

  “如果能在减去多余脂肪的同时,提高肌肉质量,那么将可能对跌倒骨折风险较高的老年人或体弱者有益。而且更高的肌肉含量也有助于患者更长时间地保持体重。”一位上海大型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对说道。

  多名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对表示,GLP-1减重药对大部分患者是有显著减重效果的,而且还能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这些药物的需求量很大,不少患者被建议长期使用,既能保持体重,又能达到控制血糖、预防心血管风险的好处。

  曲伸对表示:“我们现在主张与其他慢性病一样,长期使用GLP-1类药物,去年相关的指南已经发布。”

  去年7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发布了曲伸作为指南的撰写者提出,肥胖要早治疗、早用药,这与欧洲肥胖研究协会发布的专家共识观点一致。“以前有不少肥胖相关的指南,大多都是建议肥胖者,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果无效,再尝试药物等方式治疗。”曲伸说道,“但这并未减少肥胖的发生,只是延迟了这部分肥胖者前来医院诊治的时间,还会增加患者的健康风险。”

  在今年的ADA期间,美国心脏病学会也发布最新指南,建议肥胖患者应优先通过使用GLP-1类减重药这种更有效的方式来降低心脏病风险,同时配合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与此前的指南建议肥胖患者先通过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干预,再使用减重药来预防心脏病有所不同。

  一项美国的调查发现,过去一年,坚持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药患者的比例显著上升,63%的美国患者一年后仍在用药;而2023年开始用药的患者,仅有40%坚持到2024年仍在用药。

  美国患者用药时间的延长与保险覆盖范围扩大也有关联。而在中国,GLP-1减重药尚未被纳入医保,这也限制了部分患者的用药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GLP-1减重药在中国市场还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

  一位使用司美格鲁肽的企业高管告诉,虽然此类减重药尚未被纳入医保,但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商业保险由医院直接与保险公司结算,在报销额度内,个人无需支付费用。”他说道。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此前也对表示:“诺和盈暂不属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药品,但商业保险正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提高患者可负担性。”

  受减重药在全球需求提振的推动。今年一季度,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三款产品合计销售额合计约84亿美元,反超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有望成为“新药王”;礼来的替尔泊肽两款产品也在第一季度实现了61.5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

  据全国调查数据以及世界肥胖联盟公布的不过,公共卫生专家也指出,减重药并非解决全球肥胖问题的根本手段,只能作为重要补充,因为真正能受益于减重药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肥胖人群。

  “试想未来如果全球有一半人口都患有肥胖,那么是否有那么多药来支持几十亿人使用?”世界心脏联盟前主席Daniel Piñeiro教授此前接受时表示,“司美格鲁肽这类药物虽然很有意义,但它并不是解决全球肥胖问题的根本手段,我们需要更大的投入,采取更广泛的解决肥胖的整体方案措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文章
共有人强势围观,期待你的评论!评论区
小提示: 本站的评论不需要审核,即发即显,有什么话你就尽管说吧,但不要过激哦,以免遭跨省处理!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