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16日,全市场的债券ETF合计规模已突破2600亿元。多只产品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头部效应日益显著。债券ETF的崛起并非偶然。在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债券ETF因其稳健、透明、便捷的特性,逐步获得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今日早盘,国债期货开盘竞价全面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2%,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5年期主力合约涨0.1%。截止当前,30年国债ETF博时上涨0.29%,报价112.167,盘中换手率1.5%,成交金额为0.75亿元。
宏观政策环境:流动性宽松预期强化债市配置价值
根据1-4月的数据,2025年4月新增社融1.2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带动社融存量增速边际抬升至8.7%,为2024年3月以来新高。4月社融同比大幅多增,一方面受到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债发行前置,持续形成支撑。1-4月政府债净融资4.85万亿元,推算4月政府债净融资9762亿元,同比多增超1万亿元。财政部于4月24日启动特别国债发行,发行节奏较2024年提前约一个月,同时债务置换工作持续推进。总体上,在一季度前置发行的基础上,二季度以来政府债发行继续提速,体现了对稳增长、稳内需的政策端支持。此外,企业债净融资2340亿元,同比多增633亿元,较3月边际改善,一定程度上与债券利率边际走低有关。显示企业短期流动性改善但仍未完全传导至实体需求端。当前金融体系负债扩张速度持续高于资产端,银行间流动性充裕推动债券配置需求升温。结合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基调,市场普遍预期二三季度将有更多降准降息政策落地,国债收益率或进一步下探,长端利率下行空间打开。
资料
从国际对比看,美联储在2025年5月议息会议中首次释放降息信号,全球流动性转向宽松的预期升温。中美利差的进一步收窄预期,导致境外资金对人民币债券的配置吸引力显著提升。这一背景下,30年期国债作为久期最长的利率债品种,对利率敏感度更高,正逐渐获得市场关注认可。
经济基本面:弱复苏周期下的“资产荒”逻辑
2025年4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相比3月降低0.1pct,CPI同比增速与上月持平至-0.1%,仍处于负区间,工业生产和需求同时走弱。2025年4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为6.4%,相比3月降低0.1pct。CPI同比增速与上月持平至-0.1%,仍在负区间。外部冲击对工业生产影响有所显现,高频数据显示多项工业品开工率在4月回落、5月回升,或表明财政发力将支撑5月生产转暖,但需求弱势或延续。实体融资需求不足导致信贷结构失衡,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连续三个月低于50%,资金淤积金融体系的现象加剧,进一步强化了债券市场的“资产荒”格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较往年放缓,财政发力节奏后移,为利率债腾挪出配置窗口期。在此环境下,30年期国债的避险属性凸显:其久期长达25年以上,能够有效对冲经济弱周期下的波动风险,成为市场资金“压舱石”。
全球地缘政治:避险需求与资本流动的双向驱动
2025年5月,中美关税谈判进入“拉扯期”,双方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博弈加剧。尽管短期关税摩擦有所缓和,但结构性矛盾难以快速解决,全球资本的风险偏好仍偏向保守。与此同时,中东局势因伊朗核协议谈判僵局再度紧张,通胀预期升温反而强化了债券的实际利率保护属性。
这一趋势在5月16日最新数据中得以验证:30年国债ETF博时近7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高单日获得2.26亿元净流入,合计“吸金”4.46亿元,日均净流入达7023.53万元。此外,杠杆资金持续布局中,本月最高单日获得1421.58万元净买入,最新融资余额达6899.67万元。从资金行为看,30年国债ETF博时呈现“越跌越买”特征。5月9日至16日,其价格虽小幅回调0.26%,但规模逆势增长达至67.17亿元,创近一个月新高,机构投资者逢低布局意愿强烈。技术面上,30年国债ETF博时近1年夏普比率为1.08。回撤方面,截至2025年5月16日,该基金成立以来最大回撤6.89%,相对基准回撤1.28%优于90%以上的债券型基金,凸显其防御属性。
相关机构指出,尽管长期逻辑清晰,但需关注两大风险点:一是若经济复苏超预期推动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导致长端利率反弹;二是美债收益率快速上行或引发跨境资本波动。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通过国债利率期货对冲风险,追求稳健的投资者则或可借道30年国债ETF博时。
以上产品风险等级均为:中低
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