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市政府日前已印发了和。
、供冷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广先进低碳、零碳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能效提升。实施上海化学工业区、宝武集团上海基地、临港新片区等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推进工艺过程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
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上,上海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布局和工艺流程的优化升级,推进高桥、吴泾等重点地区整体转型,推动钢铁行业和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比如,在钢铁行业碳达峰方面,政策提出,开展宝武集团上海基地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行动。严禁钢铁行业新增产能,确保粗钢产量只减不增。推进高炉加快调整,“十五五”期间推进高炉产能逐步转向电炉,到2030年,废钢比提升至30%。石化行业上,大力推进石化化工行业高端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推动原料轻质化,提高低碳化原料比例,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协同提质增效。在上海化学工业区推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碳中和关键新材料产业为主的“园中园”建设。
对此,施懿宸表示,是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将碳达峰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深度推进碳达峰工作的重要举措。从行动层面来看,与相同,通过组织碳达峰十大行动来进一步聚焦重点举措、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主体。从这其中的亮点来看,又深度融合地区产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特点,彰显了“上海特色”。例如,产业方面,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中,系基于上海市工业部门发展基础,另外,也着重强调了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和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
提升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此外,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上,上海将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广太阳能建筑装配一体化。
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行动上,将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运输工具和用能低碳转型,加大传统燃油车辆的低碳替代力度。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另外,上海还将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和绿色低碳区域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中,上海提出“依托科创中心建设,结合国家和本市能源产业低碳转型需求,制订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聚焦深远海风电、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可控核聚变发电、绿氢制储、零碳炼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化工、生物质航空燃料、核动力船舶、碳捕集和封存、超高效光伏电池、人工光合作用等低碳零碳负碳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对此,施懿宸分析认为,这一要求也是上海在充分考量城市科研基础设施、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城市科技创新特色的基础上作出的特色布局。
国际国内合作方面,上海将强化对外合作、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绿色经贸合作、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国内外交流合作;在政策保障方面,上海还将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完善经济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这五个方面来落实保障。
“可以看到,政策在经济方面还是颇有亮点。在政策保障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明确‘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要素市场和金融机构集聚优势,加快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今年6月,上海市通过首部绿色金融法规,即。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上海作为对外经贸窗口、对接国际绿色金融的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下,不仅将撬动金融资源注入绿色产业,还将助力上海进一步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施懿宸如是指出。
商道纵横合伙人、零碳倡议项目首席专家曹原今日在回复
在电源侧,除了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等市内新能源电站,也亟需增加市外非化石能源基地支撑,包括新增西南水电、西北风光电力入沪。积极参与市外风光基地建设,显著增加入沪清洁电量,也能与市内风电光伏形成互济关系,整体提高上海市可再生电力消纳水平。
在需求侧,上海作为全球单位面积电力负荷强度最高的城市,需求侧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至关重要且潜力巨大。需要工业和建筑领域电力大用户积极参与需求侧响应,推广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的微电网建设,提升可调度负荷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