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前沿 >

城市文化活力来自哪儿?34不在官方文化场所里

标签: 日期:2022-10-31 20:40来源:未知作者:admin
发布,实际在北京发生的也有约4万?U庑┪幕?疃?嘈停??ɑ?狻⑾肪缪莩觥⑸沉?⒄估馈⒐ぷ鞣弧⑼芽谛恪⑹屑?⑸缃弧⒁衾只帷⒎庞场⒃硕?鹊取?将文化活动与城市地图一一对应起来,茅明睿有些意外地发现,北京只有25%的文化活动发生在美术馆、展览馆、博

  发布,实际在北京发生的也有约4万场。这些文化活动类型,包括户外、戏剧演出、沙龙、展览、工作坊、脱口秀、市集、社交、音乐会、放映、运动等等。

  将文化活动与城市地图一一对应起来,茅明睿有些意外地发现,北京只有25%的文化活动发生在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官方意义上的文化场所中,其他75%的文化活动并不在规划师所规划、文化部门所管辖的文化场所中,而是发生在形形色色的非官方文化场所里。

  “书店,不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里面会布展,会有读书会,还会有话剧表演;比如购物中心也很有文化,展览、市集、运动健身、工作坊、亲子社交等等都会在这里发生。”茅明睿提到,更有意思的是酒吧,“展览、live house、电影放映、脱口秀、调酒入门课、话剧演出等等,都可能发生在酒吧这样的空间里。”

  通过上述数据的收集、分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茅明睿在疫情之初的焦虑。他发现,即使疫情会影响文化活动的举办,但它们可以“死灰复燃”,在城市各个角落、多元场所中顽强地发生。在那些重点城市样本中,城市的人文性、文化活力,都显示出了难得的韧性、生机。

  回到演讲的主题:冷冰冰的数据,可以搭建出有温度的城市吗?“可以的!”茅明睿从积极的角度进行了诠释,在他看来,首先数据可以搭建一个数据空间,进一步的,数据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找到如何让社区与人更好链接的改善空间。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起居已经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城市数据网络中包含着关于生活细节的丰富信息。用数据科学改善城市治理,是茅明睿过去一直付诸实践的理念。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茅明睿更喜欢深入社会去做一名观察者——挨个数一数胡同里的电表总数,在社区“蹲点”看居民一天的生活,伪装成视障人士体验盲道的友好性,数一下街道上宠物粪便的数量……当这些被忽视的物体、行为被汇总成数据并经过过滤分析后,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中,茅明睿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文章
共有人强势围观,期待你的评论!评论区
小提示: 本站的评论不需要审核,即发即显,有什么话你就尽管说吧,但不要过激哦,以免遭跨省处理!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