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结束,A股三季度行情宣告落幕,但表现显然并不理想。
数据显示,三季度A股三大指数全面大跌,其中上证综指跌11.01%,深成指跌16.42%,创业板指18.56%。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至前三季度,则跌幅更为惨烈:上证综指跌16.91%,深成指跌27.45%,创业板指跌31.11%。
大跌之后的A股,能否在四季度企稳并反弹?由于当前公、私募基金的总规模高达47.7万亿元,在市场中具备不小的话语权。因此,
年内A股总市值已蒸发逾14万亿元
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2021年12月31日,A股的总市值为99.10万亿元;到了2022年9月30日,其总市值跌至84.67万亿元。换言之,前三季度A股总市值蒸发约14.42万亿元,相当于近10家工商银行(601398.SH),或20家比亚迪(002594)(002594.SZ)的总市值跌没了。
而三季度以来,一贯被称为“绩优成长股”的机构重仓股更是遭遇了连番抛售,成为大盘杀跌的主力军:机构前300只重仓股三季度跌幅超过32%的多达20只,其中东方雨虹(002271)(002271.SZ)、科沃斯(603486)(603486.SH)、康龙化成(300759)(300759.SZ)、闻泰科技(600745)(600745.SH)的跌幅更是超过40%,接近腰斩。
在经历2019年-2021年连续三年趋势性上涨行情、期间机构重仓股轮番领涨大盘的背景下,A股何以在2022年走出如此“断头杀”行情?
“年初以来的市场演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招商基金总经理助理、投资管理一部总监王景表示,第一阶段,是年初至4月底,美联储超预期加息、俄乌冲突以及国内的上海、深圳等主要大城市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使得市场风险偏好降至冰点、权益市场一路下行,“期间全A下跌了24.6%,低估值和大盘股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
第二阶段为4月底至7月初,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缓解、海外流动性收紧预期也得到一定释放,国内权益市场在过度悲观情绪释放后出现了一定的反弹。期间全A上涨了20.2%,其中尤以中小盘成长股领涨。
第三阶段则是从7月初至今,国内房地产市场风险,叠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大幅加息引发海外衰退预期,A股市场再次缩量下探。
因此,王景认为,今年前三季度A股的大跌,主要是因为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引发的——“国际上,美联储大幅超预期加息叠加俄乌冲突冲击各国股市。国内经济在‘供给冲击、预期转弱、需求收缩’的三重压力下回落明显,权益市场在此背景下波动率明显上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
但他同时强调,在大盘下跌之时也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分化,“从市场表现来看,截至2022年9月前三周,Wind全A、沪深300、创业板指分别下跌18.9%、21.9%、30.6%,分行业来看,申万煤炭行业涨幅达到35.2%,电子、传媒、计算机和医药等行业出现了30%以上的跌幅”。
金融市场的季节性特征
在经历了前三季度总市值蒸发逾14万亿元,尤其是三季度机构重仓股轮番杀跌后,进入四季度,A股市场将如何演绎?这无疑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近十年来A股市场的四季度行情总体上涨多跌少,以上证综指为例,2012年到2021年每年的第四季度,其收益率分别为:8.77%、-2.70%、36.84%、15.93%、3.29%、-1.25%、-11.61%、4.99%、7.92%、2.01%,期间七涨三跌。
南方基金首席投资官(权益)兼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茅炜表示,每次探讨四季度的市场行情,季节性规律都是绕不开的话题:“A股素有‘四季度风格切换’、‘春节行情’的传统,而海外则有‘万圣节指标’的说法(the Halloween Indicator,代表万圣节开始买入)”。
他进一步解释称,因为从季度统计上来看,历史上A股四季度收益显著高于其余三个季度,尤其是价值蓝筹股;如果从月度统计上看,11月、12月、2月的正收益概率较高,1月、3月、4月的负收益概率较高;“而海外市场上,如果在11月(万圣节)买入,次年5月卖出(Sell in May),长期看可以显著跑赢市场指数”。
为何金融市场会出现这些规律?对此,茅炜指出,当前国内外关于金融市场季节性规律的研究颇多,“在所有的解释理论中,我认为比较合理的一个解释是:每到年底,市场关注的焦点逐渐演化为对第二年的预期,而我们人类整体倾向于乐观,因此往往给予来年较积极的展望。最终对市场的影响是,在年底大家给第二年一个较乐观的预期,推动市场开始上涨,形成国内的‘春节效应’或是海外的‘万圣节指标’。到第二年二季度左右,过高的预期可能出现被证伪的风险,导致市场出现调整,相应的形成3月、4月市场偏弱的特征,以及海外的‘Sell in May’”。
茅炜认为,这一解释理论依托于一个朴素、稳定的行为金融规律:我们人类整体是一种乐观的生物,“我想这是它相比其他解释更让人信服的根本原因”。
茅炜进一步表示,如果对A股历史行情做一个复盘,可以发现,大级别底部或是行情的起点,均或多或少与四季度相关:比如2005年虽然绝对低点出现在7月份,但是2006-2007年牛市的起点是2005年12月初;2008年的市场大底出现在11月份;2013年结构性牛市的起点是2012年12月初;2014年10月份蓝筹股暴动,最终形成2015年的全面牛市;2019年开启的牛市起点是2018年12月份。
“上述这些现象均显示,四季度相比其他时点更容易成为熊牛转换的时点”,茅炜认为,这一季节性规律蕴含了两个朴素的道理:一是,日历对于我们经济活动、投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四季度或是辞旧迎新的拐点;二是,人类整体是乐观的生物,这大概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基因。
后市风格将如何切换
如果反弹行情真的如约而至,那么A股市场的“四季度风格切换”规律还会上演吗?而投资者又该如何把握投资风格的切换?
赵媛媛表示,节后需重点关注的可能利好因素(按时间先后)包括:央行引导干预汇市导致人民币短暂强势;“二十大”释放超预期政策利好;为对冲MLF大额到期而降准。她认为,这些利好对应的板块分别为:外资偏好的板块如消费和清洁能源;超预期政策关联板块,如地产、新基建、可选消费;及成长主题。
她进一步指出,投资者在行业配置上,四季度需要综合考虑宏观因素的变化,也要考虑机构博弈的影响。尤其是年末最后两个月,需要警惕机构一致看好的高估值板块如新能源,多参与低估板块中基本面/消息面有显著变化、机构参与度相对较低的板块如可选消费、成长主题。
王景亦看好消费主题的机会。他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拐点回升,因此看好消费行业复苏等相关标的;同时,他还提醒可重点关注三个板块:新能源、储能等绿色发展行业标的;自主可控、创新增长相关行业标的;估值修复逻辑下的质优央企国企。
而茅炜则更多的从“四季度风格切换”规律着手,探讨有可能出现的投资机会。他表示,2021年市场风格比较极致地偏向成长,但今年前三个季度累计表现,市场风格整体是平衡的,只是过程中的轮动比较剧烈。在年初和近期市场下跌的时候,价值风格体现出一定的防御性;而在5-7月份市场反弹的时候,成长股的超额收益更明显。
“从统计规律来看,四季度大盘价值的超额收益概率较高”,但茅炜同时指出,今年情况较为情况,几乎所有板块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目前市场整体估值已经处于底部区域,因此当前首要的判断是对于整体市场都应该持积极布局的态度,其次才是对结构的判断。
他认为,具体到风格轮动,大盘价值股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宏观经济,四季度可能会出现一些宏观的积极信号,但是能看到经济基本面显著改善的概率仍偏小。成长股方面,行情已经持续了近两年时间,尽管整体景气度依然不低,但也很难看到进一步的惊喜,因此分化和波动会更加明显。整体而言,经济和产业基本面暂不支持一边倒的市场风格。
但他亦同时表示,“每一轮市场大级别的下跌,都会带来两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第一种投资机会是供给出清,第二种投资机会则是市场估值自身的大幅波动。
所谓供给出清,是指市场大幅下跌往往伴随着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在增速回落过程中,杠杆过度的行业及其上下游往往会面临较大的风险,部分企业可能会被洗出市场。在本轮周期中,这一视角下比较显性的领域是地产链。除了地产公司外,大量家装、建材等行业的出清也非常明显。未来随着宏观经济的修复,这些领域存活下来的公司将享受市场份额的显著提升。
“而市场估值自身的大幅波动,则是因为顶部行情伴随着极端亢奋支撑的非理性高估,底部行情则恰恰相反”,茅炜指出,在这一视角下,当前较值得关注的行业是医药,因为老龄化的趋势意味着医药的长期投资逻辑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医药股的大幅下跌,是对前几年过度乐观的重大修正。
他认为,目前医药股的估值已经跌到底部区域,行业泡沫已经基本出清,相应地也具备了较好的中长期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