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水市把粮改饲工作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突破点、推进种养循环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化草为粮”提高粮食安全的着力点,按照“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种供养、农牧互促”循环发展要求,着力推动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形成种养互推、绿色循环、多方受益的发展新格局,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天水市种植饲用玉米26.11万亩、比任务数的21.5万亩超额21%,预计收贮饲草料90万吨以上。
一、粮改饲项目开启了撂荒耕地整治的新领域。天水市各县区结合农村撂荒地整治项目,统筹谋划,广泛动员,资金奖补,积极引导饲草企业、牛羊养殖场、畜禽养殖合作社等通过流转、租用撂荒地,采取企业自种、协议种植、订单种植等模式,大力发展饲用玉米种植,积极开展撂荒地整治,今年天水市整治撂荒地种植饲用玉米8.22万亩,建成500亩以上集中连片饲用玉米种植示范点26个。各县区把撂荒地复垦与粮改饲相结合,不仅实现了“种养双赢”,也让撂荒多年的耕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张家川县梁山镇对整治的撂荒地每亩补助耕地费100元,种植粮食作物每亩可再享受200元奖补的政策机遇,鼓励各村合作社整治撂荒地种植粮饲兼用玉米,全镇粮改饲种植达80%以上。清水、武山、麦积、秦州对复耕撂荒地种植粮饲兼用玉米每亩进行50~200元不同程度的补贴。
二、粮改饲项目拓宽了农民持续增收的新渠道。粮改饲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保障了粮食生产,开拓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农民群众除了通过流转土地获得地租收入和到项目实施企业打工获得薪金收入外,还获得了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据调查,每吨全株玉米地头价稳定在400元以上,每亩收益稳定在2000元以上,在同等种植条件下,种植青贮玉米比籽粒玉米平均每亩增收400~800元。同时,天水市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成自有或合同流转订购的青贮饲料种植基地,肉牛、肉羊养殖由玉米籽粒饲喂逐步向全株玉米青贮饲喂转变,显著提高牛、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和日增重,肉牛可提前约30天出栏,饲喂成本下降15%左右,每只肉羊饲喂成本降低40元左右,从畜禽养殖生产成本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实践,粮改饲项目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三、粮改饲项目实现了秸秆变废为宝的新途径。天水市的饲草企业以“粮改饲”为契机,坚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大量收贮小麦、玉米、胡麻等作物的秸秆,推广应用废弃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健全秸秆还田利用、收储运销、产业增值等体系,不仅让农村废弃秸秆变废为宝,有效解决了秸秆乱堆乱放,防止了秸秆露天焚烧等现象,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有效推动了当地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依托畜禽粪污处理项目,全力引导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打通粪肥还田通道,逐步实现“养殖――粪肥――种植”生态循环模式,并发展订单收购,走“以养定种、科学种植之路”,实现了循环低碳发展。
四、粮改饲项目探索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坚持把粮改饲项目实施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结合,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大力宣传、合理开发利用撂荒地种植饲用玉米,推动了粮改饲工作,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武山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部委资金、乡村振兴财政衔接项目资金建设饲草种植及加工基地,购置种植、收贮、加工机械设备,村集体自种自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周边种养殖户增收,2021年24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粮改饲收入51.03万元,村集体平均收入2.15万元。今年全县18个村集体种植饲用玉米6000多亩,建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饲草加工基地4个,吸纳务工人员1000人以上,实现种植、加工一条龙机械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青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