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基本都是95后,现在已经有不少00后。”28岁的语核科技创始人翟星吉告诉。作为一个创业“萌新”选手,翟星吉和团队入驻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后,只用负责研发工作,因为孵化器会帮他们解决法务、财务等工作,并帮他们对接一些资源和客户。他告诉,他们的第二个客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是孵化器帮忙落下来的,如果单独以初创企业的身份去谈,成功率可能不高。“他们看中了Agent数字员工,后来我们几乎要谈崩的时候,漕河泾园区出面担保,这才成功签下。”
除了顶尖人才的牵引、青年人才的集聚,上海当前的创新创业中,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也是一个主要群体。
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24年,上海市技术合同登记53864项,比上年增长6%;成交金额5200.73亿元,增长7.2%;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同数量为20157项,总体合同金额为36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虽然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近年来,上海的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提升。尤其是从2017年起,上海提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围绕“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对各类载体进行引导和扶持。2020年,2023年发布的另一家高质量孵化器司南半导体孵化器的总经理李四华介绍,他们正逐步组建一支由行业专家、产业高管和资深投资人构成的科创导师团队,为初创企业提供“从实验室到董事会”的全流程指导。通过与高校院所共建“双师培训”机制,与合作伙伴联合人才培养与实训,为行业输送兼具科研能力与产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谈及科创导师团队的作用,李四华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家由知名院校教授创立的某芯片设计企业,在创业初期,团队虽掌握尖端技术却苦于市场定位模糊及产业资源缺乏。后来,在此导师团队的指导与资源协助下,教授从大而泛的技术应用中先期精准锁定了泛半导体设备市场并快速进行了产品导入与验证,一年内便实现商业化突破,营收增长超6倍。
“我们像一座桥梁,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专业服务中心的紧密合作,连接高校的‘实验室智慧’与产业的‘市场脉搏’,推动着多项前沿技术的跨界应用,助力初创企业大幅降低研发与验证成本。”李四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