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1%的上海,在全国层面率先制定政策,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8月4日,上海市公开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重要战略力量,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就不能仅仅关注成果应用,而是要参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在4日的他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企业参与科技活动有了更高要求。
去年10月公布的屈炜介绍,对标国际创新型城市,上海市基础研究水平仍有待提升,特别是企业支持基础研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能力依然较弱,创新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里的“探索者计划”,始于2021年,主要目的是引导企业凝练技术难题背后的科学问题,并通过向社会发布项目指南,邀科研人员申报,立项后由企业与上海市科委共同出资、管理这些基础研究项目。目前,“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已从最初的2家拓展到22家,覆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信息、航空、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
就在同一天,“探索者计划”的参与者之一——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作为上海市科技服务业营收排名前三的企业,近三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20%以上。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岩告诉, 通过“探索者计划”,他们聚焦研发关键问题,并提出需求,由央地共同出资,引导本地优秀科研团队开展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从而让基础研究更有“方向感”,让技术需求尽早实现落地。
他举例道,作为“国和一号”现代产业链联盟的技术牵头单位,上海核工院与成员单位一起建立了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产业升级”创新链、价值链。“这就是‘需求牵引、企业主导、协同攻关’这一模式有效促进了地方科研优势向服务国家战略的转化”。
曦智科技也是“探索者计划”的参与者,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沈亦晨表示,他们在研究方向上会联合学校,研究探讨五年以后产品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学校教科研的老师,比较愿意接受相对不是很成熟,但比较先进的一个技术和产品,并且基于这样的产品去做应用的开发,这块也是我们‘探索者计划’里比较重要的内容”。
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曾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从国际情况来看,支持基础研究的资金渠道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更为多元。
“上海市的渠道从
对于作为全国国资首个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由上海市国资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16家市属国企共同捐赠发起。7月30日,基金会正式成立。基金会通过产学研联动、跨资源整合、揭榜挂帅等方式,聚焦四方面重点,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聚焦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脑科学等前沿基础学科、交叉融合领域;连接创新场景、孵化器、产业基金等各类资源;重点支持最具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
“在这次基金会成立大会上,我们对外发布第一批20个上海国资国企基础研究‘揭榜挂帅’需求清单,这些需求均是企业在未来科技布局和研发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成功揭榜的项目,基金会将按程序评审后,择优予以捐赠支持,同时在后续的成果转化、投资孵化方面,也将加强与系统企业的联动对接。”陈东表示。
除了资金的支持,校企联手解决基础研究问题,也是本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对介绍,每年上海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中有近20%源于企业投入,校企已联合共建了近千个联合研究平台,其中有不少就是支持校企科研团队联合开展基础研究,“上海市教委一直非常重视校企产学研合作,持续在推进校企联合创新计划”。
“前期,聚焦商用发动机、重型燃机等关键领域,协同龙头企业实施联合创新计划,这个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一家企业对多所高校,由企业围绕研发技术路线年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任务,对研究任务细分后,负责组织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协同实施,并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当高校研发的技术成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将转入企业的研发产线中进行后续研发。”赵震表示,近期正谋划新一轮校企联合创新计划,这一轮计划将更加聚焦上海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更加聚焦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更加强调政企校多方共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