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世界 >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他研究的落脚点总是普通老百姓

标签: 日期:2025-08-04 18:22来源:未知作者:admin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祖籍江苏无锡,1930年9月3日出生于福建厦门,1970年赴美,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他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祖籍江苏无锡,1930年9月3日出生于福建厦门,1970年赴美,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他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其代表著作包括许倬云的历史研究,最后落脚点总是普通老百姓,“为常民写作”。2020年,在他90岁生日之际,还出版了2020年8月,曾经报道该书,回顾许倬云的人生成就,并就此了许倬云的学生李银河、经济学家张维迎等人。

  
 

  “这本可能是我最后的著作”,88岁时,许倬云有感“来日不多”,想在没有“昏聩糊涂”前再写一本书。

  这次他没写中国,而是把目光投向美国。自1957年秋天从台北搭乘廉价货轮,横跨太平洋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许倬云目睹了美国60多年的风云变幻。他参加过平权运动,亲历了“铁锈地带”的衰败、特朗普上台,眼下则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饱受新冠疫情之困,可以说,他见证了美国现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甲子。

  作为一位侨居海外多年的历史学家,他时刻充满故国情怀,新书的最后专门辟出一章谈“中国当政何处去”。“总希望中国一天一天更好,”许倬云殷殷写道,“能在世界上采取列国体制之长处,创立一个最好的综合体制,为亿万百姓求福祉,为天下万世开太平。”

  许倬云的历史研究,最后落脚点总是普通老百姓,他总结为“关注常民”“为常民写作”。“我是有受他的影响,就是除了自己那点学问之外,还要关注社会。所以有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出来说一句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知识分子要做社会的‘看门狗’。”许倬云在匹兹堡大学的学生、社会学家李银河说。

  90岁生日之际,

  去年,许倬云接受许知远1930年,许倬云出生在无锡一个式微的世家大族。他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出生时手脚就是弯的,8岁以前没法站起来走路,活动范围最多只能到家门口,唯一的娱乐就是坐在竹筒做的凳子上,手拉着竹筒半寸半寸地跳。

  抗战爆发时,许倬云才7岁。父亲许凤藻是一个战地军官,被调往离前线很近的地方负责供应军粮民食。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要带着大小十余口人奔波,前线吃紧时撤退到后方,等到日本人撤离后再前往父亲的任所团聚。

  “这些人是真的出征了,不是调防。”父亲告诉许倬云。母亲一听就念起佛号:“阿弥陀佛,不知道这些人有多少还能够回来。”当时,年幼的许倬云一下就记住了母亲那句话,感觉自己开始懂得了一些生[*],而江边看到战士上前线的那幕景象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从此切开了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

  此后的八年,许倬云形容为“八年的颠沛流离”“八年的炮火与灾难”。他无数次幸运地在大轰炸中[*]里逃生,又无数次看到[*][*]在身边突然降临,“[*]的人没有任何罪,只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逃难过程中,唯一的暖光是在农民家借宿时,总是受到无私照顾。他们把少得可怜的粮食拿出来大家一起吃,许倬云由此对农民充满感情。长期在农民那里避难,也让他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农夫种田,老农夫妻聊天,小孩子在地里抓虫子……多年后,这些农村生活场景还在他的著作中不时出现。

  抗战期间与农民密切接触的经历,影响了许倬云此后的历史研究视角及方向,“兴趣最大的是老百姓的事”。多年后,他用英文写出与很多文人、知识分子喜欢唐宋不同,许倬云对汉代情有独钟。他在张维迎回忆,许倬云和自己当时的北大助教聊天时不无得意地说,他虽然生长在城市,由于身体原因无法直接参与农业劳作,但他是懂农业的,所以才能写出稍后完成的代表作在同样的思路在“许先生的著作,气象与格局都很大,这与他的内心拥有家国天下的大关怀有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在抗战期间一家人跟着父亲到处转移,许倬云的腿又不好,没法像哥哥姐姐们一样上学,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回到无锡老家,才进入无锡辅仁中学读高一,第一次踏进学校大门。

  这之前,许倬云就自己在家看父亲的书。许凤藻毕业于被称为“中国海军军官摇篮”的江南水师学堂,鲁迅、周作人兄弟早年也在此求学。他虽是武官,却酷爱文史,经常叫许倬云一起看书。10岁时,他的阅读已经非常庞杂,除了武侠小说,有父亲直接影响了日后他对历史的喜爱,“给我的这套教育和别人不太一样,他给我的教育就像英国式的全科教育,他教我做一个懂得历史的人,教我战争史、地理、政治学、外交、文辞等。”

  伤残之身也影响了许倬云的性格。许家孩子多,他却不能和大家一起玩。童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只能坐在门槛或凳子上看蚂蚁搬家,以及哥哥姐姐们奔跑跳跃,但只能以欣赏者的角色,自得其乐。他多次说过,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残疾,因此“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

  “求安心”“寻找安顿自己的地方”,不管是在著作中,还是在接受访谈时,是许倬云反复强调的一点。在他看来,时代变化太快,新科技层出不穷,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既往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都在被不断解构、重塑。在此过程中,小到个体,大到国家和文化,如何在“变”中寻求安定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事。

  这个问题许倬云想了一辈子,直到90岁,依然还在不懈地思考。

  1970年,台湾地区危机四伏,知识分子成为国民党当局的打击对象。此时,许倬云恰好接到去美国匹兹堡大学做客座教授的邀请,台湾大学师长劝他“去了不要回来”,许倬云便开始在异国侨居。

  许倬云在匹大的教学生涯,至今都被反复提及的一段经历,是收了作家王小波当学生。1984年,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在匹大读博士,许倬云是她的导师小组成员之一。当时匹大东亚语文学系主要教外国小孩学中文,完全没有值得王小波修习的课程,于是就挂在许倬云名下注册上课,整个课程只有他一个学生,没有指定教材,谈话也漫无边际,“师生二人东倒西歪,倒也自由自在”,许倬云在“我印象里当时小波应该是在写1991年,许倬云看了王小波的“小波里提到‘我的老师’时,都是指许先生。他是非常清高的人,一般的人不会留下很深印象,就不会称为老师,但许先生是他最推崇的那位。”李银河说,从许倬云写的可以看出,他们上课实际就是聊天,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小波他看的书可杂了,特别多,不光是看正史,也看野史,所以才写李银河说,当时许倬云已是名声斐然的历史家,而王小波的历史研究又是业余的,“我想他们那种精神上的交流,对小波后来的成就应当是有特别大的影响”。

  
 

  许倬云 著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2020年7月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文章
共有人强势围观,期待你的评论!评论区
小提示: 本站的评论不需要审核,即发即显,有什么话你就尽管说吧,但不要过激哦,以免遭跨省处理!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