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额超15亿元,规模和流动性大幅领先同类!资金面狂涌,港股通创新药ETF盘中再获净流入超3.6亿元,截至6月12日近8日已累计“吸金”11.9亿元,最新基金规模超56亿元强势领跑同类!
截至9:59,港股通创新药ETF标的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多数飘绿:中国生物制药跌超4%,金斯瑞生物科技跌超2%,石药集团、康方生物、再鼎医药跌超1%,信达生物、百济神州、三生制药、翰森制药微跌,药明生物逆市涨超3%。
回顾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之路,兴业证券指出,2000年以前中国医药市场以低附加值的仿制药为主。中国2001年加入WTO,跨国药企在中国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也让中国本土医药企业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吹响了创新转型的号角。经历二十余年发展,中国创新药自2022年起迈入3.0爆发期。
2022年开始,中国创新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具有差异化的“真创新”品种在全球崭露头角: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头对头”击败当时的“金标准”药物伊布替尼、传奇生物的BCMACAR-T西达基奥仑赛成为中国首款在美国获批的CAR-T细胞疗法、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药“头对头”击败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中国创新药从“Me-too”药物开始向“Me-better”、“Best-in-class”以及“First-in-class”药物转变。在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验证后,叠加高性价比优势,可以看到全球大药企从中国企业引入的分子数量占比快速提升。
从数据来看,中国创新药数量增长迅速,中国企业原研创新药数量2024年达704款,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持续上升。2024年总交易金额达519亿美元,其中首付款达41亿美元。根据STIFEL的研究报告,全球大药企从中国创新药企业引入的分子数量占比从2019年的0%提升到了2024年的31%。
兴业证券认为,新一轮技术浪潮给中国创新药带来历史机遇。
1.首先,研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是中国创新药企业的优势。在临床前环节,从机制确认到PCC阶段,中国领先的Biotech只需要12-20个月,而海外行业平均值为24-36个月,也就是国内药企能够节约30%-50%的时间。在临床入组速度方面,中国领先的Biotech在PD-1临床入组患者的速度是海外行业平均值的1.8-3倍,在GLP-1临床入组患者的速度是海外行业平均值的5倍。成本方面,美国研发一款新药平均耗资26亿美元,而中国药企通过低成本人才、快速临床试验和灵活政策,可将成本压缩至1/3。
复杂生物制剂更容易做出差异化,中国创新药企业的优势更为凸显。以中国企业最具优势的ADC为例,ADC对靶点创新要求度低,主要涉及工程化改造,分子构造涉及毒素、抗体、连接子及偶联反应等多个环节,属于多维度组合创新。中国企业效率更高,可以就ADC的不同设计方案展开探索,同时完善的供应链能满足各类型ADC不同的工艺开发及生产要求。因此,中国企业让ADC研发结出丰硕的果实,且各具差异化特色。
2.其次,创新药物的研发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2015-2024年我国创新药领域在一、二级市场的累计融资规模已突破1.23万亿元人民币,为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爆发增长注入了强大的资本助力。随着研究成果的成功转化,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药研发中,形成正向循环。
3.最后,海外药企对复杂生物制剂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根据2024年中国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数据显示,小分子和单抗的交易数量占比为48%,然而预付款占比仅为29%。ADC、双/多抗、TCE的交易数量占比为44%,却贡献了高达66%的预付款。海外药企认可中国制药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愿意在药品研发的早期阶段进行交易。根据2024年中国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数据显示,71%的交易以及77%的预付款都流向了临床前或1期管线,而在前几年交易活动主要由处于中后期临床阶段的项目主向。
港股通创新药ETF100%布局创新药产业链,前十大权重合计占比近72%,龙头属性突出!
港股通创新药ETF特点鲜明:
更纯粹的创新药;
更低估的创新药
底层资产是港股,可以T+0交易!
关注中国硬核创新药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认准港股通创新药ETF,场外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