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徐纪周表示,的剧本是他自己写的,演员也是贴着剧本角色来找的。他还透露,剧名来自毛主席诗词,“毛主席的诗词里有一句: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徐纪周借用了诗词里的“狂飙”二字来比喻电视剧中的扫黑除恶大风暴。
随着剧集的热播,观众对剧情和安欣、高启强的一路较量津津乐道。有观众说安、高二人分别代表法治社会和人情社会的两面,高启强深谙人情社会的一切漏洞和法则,而安欣是个理想主义者,在完善法治,所以他俩背后实际上是两种社会观念的冲撞。
导演徐纪周也认为这个说法说得比较到点儿:“如果安欣不是一个有法治精神的理想主义者,他也不用跟高启强坚持斗争20年,整个斗争这么残酷。安欣那条线我们了很多原型,像他那样的警察,理想主义、守本分、坚守职责,在一个系统里注定会被边缘化。其实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我们把很多人的东西都放在他身上,我们中知道广东一个政法干部,34岁头发全白了。”
徐纪周说,“最后的结局可能不会像传统商业剧和爽剧那样,让大家的情感有巨大宣泄,其实最后是惨胜。把扫黑除恶工作的艰巨性、艰难性、残酷性展现出来,告诉大家扫黑不易,不是拿个枪、戴个铐就完了,不是这样。正因为有安欣这样的人,大家才有希望,不能全是人情社会这一套,得有理想主义者存在,社会最后还是理想主义者推动的。”
依然在热播,很多观众在“飙瘾”发作、随剧狂飙的同时,不要在剧中迷失自我。当面对正义与邪恶,面对是与非,我们每个人该怎么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