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成德眉资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协同立法,是四市协同立法从生态环保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首次突破,也是全国设区市范围内的首例探索。接下来,成德眉资将强化工作协同,破解共同难题,共同推动区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随着近两年同城化工作开展,成德眉资在营商环境共建的协作机制、监督制度、标准规范、资源要素流动平台等方面,已经搭好框架,并且取得一些建设成效。
四川省同城化办常务副主任尹宏介绍,成都都市圈整体营商环境稳步提升,城市之间差距显著缩小,涉企服务不断优化,市场活力和企业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其中,“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登记财产、政务服务等领域的部分改革成效,还达到或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当然,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尹宏也提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新的和正是以解决区域营商环境建设重、难点问题为导向,回应市场主体各类突出需求,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供新的法治保障。
则有5章72条,除了总则和附则外,也是围绕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展开。其中,明确鼓励依法探索的领域有11处;全面衔接落实所列协同措施的具体规范有23处,确保在地方性法规层面落实协同措施。
协同立法的成都都市圈样本
和顺利出台,背后其实是成德眉资协同立法一系列创新与突破的成果体现。
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巫敏回顾了自2020年以来成德眉资在区域协同立法方面的探索与举措。
2020年,四座城市的人大常委会签订了,商定在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代表工作等方面要深入开展交流协作,由此奠定了协同立法的制度基础。
后来,四市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人大法制工作机构联系办法”,在这样的协同机制下,成德眉资已经先后召开5次协同立法联席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协同立法的着力点有哪些?2020年大家开展了一次立法研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问诊”协同立法的着力重点和机制保障,打下了理论基础。
那么,协同立法这件事本身又怎么保障?2021年12月四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出台,明确了“五个一体化”协同立法重点领域,为共同提升区域立法水平、夯实协同发展民意基础、推动同城化再上新台阶筑牢了法治基石,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首创经验。
此前,四市人大选取生态环保领域先行先试,在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水源保护等民生关切和区域治理的领域,取得了协同立法的成果。
此次营商环境和的出台,是实施后的首个项目,更是四市协同立法的又一次“升华”。
从立法领域来看,和聚焦营商环境,打破了国内大多数协同立法的领域,从生态环保向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拓展。
从立法模式上看,四座城市创造性地采用“决定先行+条例跟进”的模式——即今年内同步出台文本一致的重大事项决定,对重大事项作出共同规定;再各自出台条例,对决定所涉措施作进一步细化。如此一来,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重大事项决定和地方立法权,充分把握“决定”共性和“条例”个性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协同立法求取最大公约数。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陈春建特别介绍称,这种模式“有别于国内现有的协同立法模式,提供了成都都市圈的实践样本”。
明年是成德眉资开展协同立法第四年。陈春建提到,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在“五个一体化”重点领域框架下,“我们将总结前期探索经验,按照急用先立的原则,抓紧研究谋划明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协同立法项目,持续巩固发展成德眉资协同立法实践,更好助推同城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