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正成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供给能力和激发潜在增长率的关键助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有哪些进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做得如何?
我国“十四五”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2.73%的平均水平。面向“十五五”,创新驱动仍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另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WIPO总干事邓鸿森此前接受专访时表示,过去这些年,中国构建了知识产权和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知识产权的最大贡献者。同时,在WIPO每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的排名一直稳步上升,是全球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数据背后是逐年攀升的研发投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2212亿元,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重为6.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5.25万个项目。
“中国正在为全球科研作出越来越具影响力的贡献,值得其他国家关注和借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保障,将创新的全链条、各环节贯通起来,充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潜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田杰棠撰文指出。
在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中,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升。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对4028家高校院所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技术开发、咨询和服务等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达2054.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仍需继续加强。
就在6月9日,国务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第十四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学习。李强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经历技术研发、工程验证和产业化商业化等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不畅通都会影响落地效果,要聚焦关键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断点。在转化对接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前沿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打通科技和企业两套话语体系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此前接受时说,企业和高校的话语体系不同,所以需要把这两套语言体系打通,比如从高校走向工业界、实验室的成果落地变成商品,校外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就能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她认为,产业界和高校要达成共识,高校教师要充分尊重产业界的创新能力,产业界也要尊重高校知识的创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对企业参与科技活动有了更高要求。
去年10月公布的虽然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逐年增长,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上述公报显示,高等学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是我国开展基础研究活动的主力军,2023年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2%和31.6%。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此前在中提到如何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时表示,将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大力培养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探索建立企业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的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但要实现前沿引领和塑造发展新优势仍面临不少挑战。
对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阴和俊此前表示,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科技界一直高度关注。前期,针对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等问题,科技部持续推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科技部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包括加强科技资源的他介绍,2023年以来,按照中央科技委员会部署,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按照“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经费”的原则,建立了中央财政科技经费阴和俊称,近年来,科技部出台了不少政策举措,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取得实效。下一步,一方面要坚持放权赋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扩大“包干制”范围,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新方式,减少考核频次,强化“里程碑”节点考核,提升项目实施绩效。